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 >

再序眉睫(上)

2015-09-25 09:22:33 来源:

评论

俞晓群(北京)·我读故我在

我觉得,作为编辑,大凡从事一些好的、有规模的出版项目时,应该提倡做札记,记工作日记。最好能在该项目完成之后,将编辑的文字整理出来,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或与那个出版项目配套印刷。这样做起码有三个好处,一是对出版史料,二是对学术文化,三是对编辑自己,都是大有益处的。由此想到许多年来,出版行业内流行的一些说法,认为编辑是匠人,是商人,是杂家,为人作嫁,工作压力大,没有精力、没有能力写作。其实如果我们注意阅读一下张元济、王云五、陈原、周振甫、范用和沈昌文等出版家的编辑生涯,就会看到,他们经常会在自己编辑的项目上,认真研究,写出笔记,一方面提升书稿水平,一方面为我们留下文化财富。

比如周振甫先生,他生前编辑工作成就巨大,同时在编稿之余,留下大量文字。对于周先生的著作,你只要认真阅读就会发现,他的许多文章风格,很像我们从事编辑工作时,经常做的“审稿意见”一样。但其中仍然饱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有经验的,有学术的,也有史料性的,非常珍贵。我上面说的“编辑做笔记”,就是由此而引发的想法。

言归正传。二一年,海豚出版社立项,开始策划出版《丰子恺全集》,不久眉睫从湖北家乡进京,参与组织该项目的编辑工作。转眼之间,六年过去了,现在《丰子恺全集》前期编辑工作即将完成,洋洋五十余卷的大书,会在明年初奉献给读者。在此期间,眉睫一边从事编辑工作,一边记笔记、写文章,编写互动,留下许多第一手资料,还有一些好的建议与感想。我觉得几年下来,眉睫个人的进步与收获也不小。所以去年我提示他,将这些文字整理出来,出版一本小书,为这一段工作做一个实录。现在他的《丰子恺札记》写好了,我作序如下:

眉睫著《丰子恺札记》,确实是我的“命题作文”。我这样做,主要出于三点考虑:其一,自二一一年初,眉睫离开湖北家乡,北上京城,来到海豚出版社,出任文学馆总监,操持《丰子恺全集》的编辑工作,在此一做就是五六年,年龄也由二十几岁步入三十几岁。在这样的年龄段,能够亲手编辑自己喜爱的书,实在难得。正如我一生从事出版工作,始终憧憬的生活状态,就是编自己喜爱的书,结交志趣相同的作者和读者,记一些笔记,做一些研究,谈一些体会,提一些建议,听文人八卦,写即兴文章,凡此种种乐趣,几乎成为我编辑生涯中,始终追求的快乐时光!因此每当我回忆往事时,经常赞叹这样的生活方式,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得到类似的文化享受。我提议眉睫在编辑《丰子恺全集》之余,能写一些“札记”的初衷,正在于此。

其二,当然,编辑要做到钟叔河提倡的“两支笔”,也要看职业定位与编辑本人的天分。首先说职业定位,编辑工作原本就有策划与案头的区别,但这样的区别只是业务分工不同,并无高下之分,做好两项工作都不容易,并且都能出高手。按照这样的区分,眉睫属于策划型编辑。其次说编辑的天分,它又有研究型与非研究型的区别,这一项区分,就要分出编辑能力的高下了。有研究能力的编辑,才会有发现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规划能力,才会在策划上或案头上,为出版社出谋划策,才能为作者提供更为深层的服务,才能更为理性地规划选题、出版好书。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每日推荐

图片新闻

涪陵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