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指重返“5时代” 专家提醒牛市中途波折难免
2015-06-06 22:54:56 来源:
7年半后,A股再迎历史性一刻:5日收盘,沪指成功站上5000点,报收5023.10点。伴随股指走升,5日沪深两市成交突破2.3万亿元,逼近前期创下的历史天量。
5月下旬以来,沪指曾数度试探5000点整数位,但均告失败。在专家看来,5日沪指“闯关”成功,得益于打新资金的大规模回流。
打新资金回流 开盘冲破5000点大关
5日,在打新资金回流等利好的推动下,沪深指数及创业板指全线大幅高开,沪指开盘直接冲破5000点大关,报5016.09点。早市临近收盘时沪指突现快速下行,一度跌破4900点。午后沪指重现震荡上行,再度回到5000点上方,创下5051.63点的阶段新高后,以5023.10点报收,涨幅为1.54%。这也是自2008年1月21日跌破5000点之后,沪指时隔7年半重新站上这一重要心理点位。
当日深证成指表现略弱于沪指,收盘报17649.09点,涨幅为0.85%。创业板指数则在利空因素影响下延续跌势,跌破3900点后报收3885.83点,跌幅为1.46%。
从盘面来看,石油、有色、地产、钢铁等权重股携手扮演“护盘侠”,石油股上涨近5%,有色、地产、钢铁股也涨超3%。此外,港口、高铁、地产等板块涨幅也居前。
伴随股指收红,沪深两市超过1600只交易品种上涨,明显多于下跌数量。剔除ST个股和非股改股,两市超过220只个股报收于涨停价位。在前一交易日基础上,沪深两市继续放量,分别成交12323亿元和10716亿元,总量超过2.3万亿元,为A股史上第二大单日成交量。另外,按照5日收盘点位计算,沪指本周上涨近9%,年内累计涨幅高达55.29%。深证成指的这两项数据则分别达到9.62%和60.23%。
5月下旬以来,沪指曾数度试探5000点整数位,但均告失败。在专家看来,沪指重新步入“5时代”,得益于打新资金的大规模回流。
2日,11家拟上市公司集体申购,合计冻结资金3.27万亿元,其中仅被称为“巨无霸”的中国核电就吸引了1.69万亿元资金。照此计算,5日解冻的打新资金高达逾3.2万亿元,资金面骤然“减压”,成为当日市场放量走高的重要驱动因素。
同时,在股指总体震荡走高的同时,投资者入市步伐也不断加快。数据显示,5月25日至29日,沪深两市新增股票账户数达443.5万,环比猛增近七成再创新高。同期,参与交易的A股账户数有史以来首次突破5000万户。
另外,今年来保证金已累计净流入2.43万亿元,接近目前沪深两市日均总成交额,有力地支撑大盘创新高。
更为关键的是,本轮牛市“改革牛+资金牛”的逻辑不断被强化。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透露出对中国经济稳健运行的信心和预期,成为中国股市迎来“长牛”的最大利好。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也多次表示,未来股市的平稳健康发展,对于增强经济发展信心,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意义重大。而且,目前A股本轮牛市行情与以往最大的区别之处在于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质变,资本市场真正成为了国家调整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关键。
牛市震荡属正常后市看好三条投资主线
伴随着沪指快速站上5000点新高,市场恐慌情绪也一度蔓延。自“5·28”单日超6%的大跌之后,本周市场接连迎来考验。延续前一日盘中巨震态势,5日主板盘中最大跌幅也超过5%。
专家分析指出,从短期来看,市场多空博弈陷入了胶着状态,虽然改革红利释放和资金利率下行这两大投资逻辑并未出现松动,但前期赚钱效应过度累积,投资者情绪过于亢奋也为短期调整埋下了隐患。
日前,某大型券商更是指出:“风险时间窗临近,6月下旬开始至三季度末可能是今年行情的转折点。由于指数上冲过快,牛市结束时间或将提前。”
不过,申万宏源证券认为,尽管有一些利空消息干扰,但近期市场环境并未发生质的变化,甚至对于指数层面还存在诸多利好,包括权重股中的银行板块受到金融改革动作的刺激、外围市场对于A股投资价值的认可度提升得到不断印证等,因此近期盘中的获利出逃意愿更多还是来自于心理层面的不稳定。
光大证券认为,沪指下半年或达7000点。“如果市场能够维持目前新增‘天量’资金的态势,那么下半年沪指可能达到7000点,创业板预计达到8000点。”光大证券策略分析师赵扬表示,但牛市并非一条直线,遇到震荡是正常的。目前市场流动性明显过剩,新增资金“天量”能否持续有待进一步观察。
那么,沪指站上5000点后,后市投资热点是否会发生变化?投资者应该关注哪些投资主线?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要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其中提到,推动特殊股权结构类创业企业在境内上市。专家认为,这为“互联网+”公司国内上市和中概股的回归打开了方便之门,随着政策落实,“互联网+”公司在A股上市以及中概股回归将成常态。此外,民生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李少君也建议,下半年可重点关注三条主线:“中国制造2025”、国企改革以及“互联网+”。 南方日报记者 郭家轩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