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升级势头良好 关注四方面信号
2015-06-06 11:20:04 来源:
权威人士解读中国经济透露出哪些信息?
经济增速在意料之中 转型升级势头良好
证券时报记者 许岩
5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专访权威人士,聚焦中国重大经济问题。报道提到,增速回落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要特征,当前经济增速在意料之中,仍处合理区间。在增速放缓的同时,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
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从权威人士的解读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四个方面的信号值得特别关注。
7%增速符合预期
权威人士指出,经济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我们要扭住调结构不放松,不必太纠结于一两个百分点的起落,更不能以焦虑心态稳增长,结果只会事与愿违。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季度GDP增速7%这个开局是符合预期的,同时换挡的节奏也是正常的。
从主要经济指标看,城镇新增就业324万人,就业形势平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同比增长8.1%,各项民生指标继续明显改善。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相继出台,一些新增长点破茧而出。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社会大局稳定。
尤其要看到,在增速放缓的同时,经济发展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出现了新的积极变化。产业结构方面,服务业跑出了“加速度”,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的趋势更明显。
需求结构方面,投资增速虽有放缓,但消费增长比较稳健。收入分配结构也在持续改善,农民收入增速继续快于城里人,城乡居民的收入倍差在缩小。一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了5.6%。一些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动力在加快孕育。
“从这一系列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增长是正常的换挡,节奏是平稳的;在换挡的同时,结构在优化,效益在改善,质量在提高。”潘建成指出,假定2015年GDP增速在7%,那么实际GDP的增量,比2014年GDP增速7.4%的增量,即使剔除价格因素,也还是略多一点。“在这样大的下行压力下,我们的增量还保持不变,甚至有所增加,说明换挡的节奏是正常的。”
新旧动力转换衔接期
值得一提的是,权威人士认为,当前确实存在经济运行走势分化,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
对于局部行业的风险,潘建成很早以前就开始不断强调,他指出,资源密集型产业,比如煤炭、石油、钢铁、有色、化工等,它们典型的特征就是对资源特别依赖,有些本身就是资源,有些一定程度上带来污染。这些产业目前面临巨大的压力:一是产能过剩;二是节能减排;三是来自于国际市场的压力,因为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在下跌。这些产业确实面临着落后产能要淘汰、技术要升级、产品要更新换代等挑战。
不仅如此,权威人士指出,结构调整是新常态更本质的特征,调结构必然带来阵痛,需求结构、生产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商业模式等目前都在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产业重组加快。同时,部分领域、产业和地区经济风险有所加大。
“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在转换,并且新的动力其实是更加可持续的。全世界都有这样一个规律,随着经济发展,服务业比重会越来越高,老百姓服务型消费的比重也会越来越上升。把这种趋势掌握好,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非常充分的。应该要顺应这样的动力转换,还要积极引导这样的转换。”潘建成说。
申万宏源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说,主流提法是老的增长动力衰竭与新的增长动力匮乏,官方称“三期叠加”,申万宏源称为“三次去化”。所谓“三次去化”即去出口化、去房地产化与去基建化,结构调整是不容动摇的大方向,新兴动力还没有衔接到位,传统红利去化却正在加速。
李慧勇进一步解释称,2012年中国走完了去出口化过程,出口增速从20%下滑到7%,GDP也从2002~2011年连续10年的9.1%以上台阶下滑至7.7%,加入WTO[微博]之后的第一大动力引擎渐渐熄火。2014年中国开始了去房地产化过程,房地产投资增速从20%以上的类周期性调整突然下冲至11%,第二大动力引擎哑火,GDP也从7.7%水平再下台阶,估计这波动力去化的最终台阶会是6.5%。
“下一波应该是去基建化过程,这几年中央实施区间调控,基建投资增速保持20%左右高位,公共产品供给总有达到天花板的时候,到时候就要真实依靠消费拉动,特别是服务业这一增长引擎。”李慧勇称。
经济风险总体可控
此外,权威人士表示,当前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借债还钱,天经地义。我国广义信贷和GDP之比是176%,比2008年上升了63个百分点。
潘建成认为,巨大的下行压力来自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国际上,全球经济复苏仍然一波三折,还是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国内的话,主要是“三期”叠加的影响还在蔓延,尤其是过剩产能的消化从目前来看任务非常艰巨,有些可能刚消化掉,新的困难又出现了;国内因素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它的影响今年可能会进一步显现;还有就是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导致对资源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大,在企业方面它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权威人士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讲,防风险就是稳增长。当前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实现今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要把握好稳增长和控风险的平衡,特别注意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这个时候,我们首先需要有耐心。”潘建成强调,因为这个过程是必须要经过的,过去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粗放的模式改变是很困难的,在扭转惯性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这个过程我们要有耐心。同时也要有信心和决心,要看到还有很多有利的因素,很多支撑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必须咬着牙,坚决地实现改革,从根本上实现动力的切换。
寻求更佳平衡
自4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高度重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以来,稳增长政策密集加码。国务院及相关部委扶持政策涉及产业政策、财税金融政策及改革措施。
权威人士表示,把握好分寸,是宏观调控的关键,既不过头,也避免不及。今年的宏观政策主要注重两点:一是用多大力度,二是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措施。宏观政策要有一定力度,达到稳增长的效果,确保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
“总体看,近期宏观政策是温和的、连续的,其变动仍属于预调微调的范围。”潘建成说,已出台的政策并非要让经济重回粗放式增长的老路,而是为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寻求更佳平衡。这恰恰是政策定力的体现。”
李慧勇认为,旧动力退潮太快,新动力起步缓慢,一个人骑在自行车上做“冰桶”挑战,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挑战悬在头顶,要做的第一件事显然是先稳住车把再说。
对于接下来的宏观政策,潘建成指出,首先是要采取措施促进消费增长。从目前来看,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器。要进一步顺应消费制度升级的趋势,进一步引导新的消费热点。消费结构升级的一个典型标志就是服务性消费比重上升,比方说旅游、文化娱乐、健康、培训,这些消费近些年来都呈现出比较快的增长态势。
其次,从投资角度上来说,也有很多工具。其中,特别看重如何让PPP模式落地,更多地让公共产品、公共项目的投资吸纳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实际上民间资本是充裕的,只是没找到太多出路。如果说PPP能够真正落地的话,这样一个推动力是非常巨大的。
第三就要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创业的鼓励,空间也是巨大的。这个方面还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尤其是如何给予创新型企业更多的优惠,包括资金、税收,包括其他鼓励措施等等,要使这样的企业更多地、更强劲地成为引领经济回升的动力。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政策该从哪个地方发力。”民生银行首席宏观分析师温彬分析,当前外需疲弱,消费需求平稳增长,拉动经济还是要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基建投资,相对于当前产能过剩的传统制造业以及需求不旺的房地产行业,更具有在短期内拉动经济回升的显著效果。
温彬进一步分析,与以往不同的是,此轮稳增长更注重民生领域的改善,例如加大对水利、铁路等方面的投资,从长期看既起到了经济“稳定器”的作用,又有利于国家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此外,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不仅可以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还有利于经济结构改善。
[责任编辑:]